第174章 木水桶和煤炉子

稻桶,远远看去像一张张开的大方口,在没有出现机械化的脱粒机前,它是农民给稻谷脱粒的主要农具,割来的稻谷,就一把一把在稻桶上甩,劳动强度之大不言而喻。为了在脱粒时防止小麦、稻谷四处乱溅,在稻桶的三面还围着一张“稻桶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稻桶里面放有一架“稻桶梯”,所谓“稻桶梯”就是好像楼梯形的架子,专为方便脱粒而设置。我现象最深的是,一个男劳动力,往稻桶内对角又斜撑一条扁担,这样稻桶就稳稳当当地担在肩上了,一直搬到田野上。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半机械化的脱粒机,脚踏打稻机取代了稻桶。改革开放之后在脱粒机上装了柴油发动机,省了不少力气。而今,奔驰在稻田上的已是收割机,稻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眼。

六、蒸 饭 桶:饭桶,我们永康土话也叫“饭蒸”,一种蒸饭工具。饭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估计只有5、6分之一的农户有饭桶。饭桶呈上粗下细的圆桶形,左右有拿手,上方有木盖。饭桶虽然形似“圆桶”,但结构却比圆桶复杂得多,它由杉木制成,直径略小于高度,由桶体、桶箅和桶盖三部分组成。

过去在农村一般二种情况用到饭桶,一:农村的红、白喜事请客的时候,米饭用量大,用几个“饭蒸”烧饭。蒸出来的米饭均匀熟透而无焦饭,食之又软又香,口感极好。俗话说的“大锅饭、小锅菜”便是指此。二:饭桶还有一大妙用,那就是酿酒。

记得农村家家户户都有酿酒的习惯,那需要饭桶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用饭桶不仅可以一次蒸几十斤糯米,还可以保证酿出来的米酒唇齿留香、余味无穷 。如今,饭桶在农村存在已经不多了,请客做饭也被先进不锈钢餐具所代替。但是,在旅游景点团队餐的时候,还看到饭桶在用。

七、豆 腐 桶:豆腐桶,顾名思义,过去它是一种在做豆腐时使用的木桶。在农村七桶、八桶中,它就显得最大一种桶。这种圆形木桶也是上大下小的。高度差不多可以达到人的腰部。

它主要用于杀猪,偶尔也用于其他地方,如洗红薯粉,空闲的时候放放杂物。过去豆腐桶在农户也是比较普及,但不是家家户户都有。如今豆腐桶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仅有少数农户家还收藏着。

八、椭 圆 桶:椭圆桶,顾名思义是椭圆的,桶的两侧栓有绳子,可以用扁担挑的。椭圆桶,在农村也是比较少见的,由于条件有限买不起皮箱,主要是做手艺出门人和读书人住校生,用来藏衣服和生活用品,如今已完全消失了。

九、火 桶:火桶,一般都是冬天使用的,以前是小孩子用来取暖的桶。一般都是由木材制成的圆形桶,下面面积大,上面桶口小,方便固定不易翻倒。分上下二格,下格地面上面放一个火盆,上格用来藏小孩子。

大人们在寒冬腊月把3、4岁以下的小孩子放进火桶里,这样既可以取暖了,又省得抱孩子。过去在农村拥有火桶的农家少之又少,只有家庭条件好的才有。如今这样的火桶已经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十、坐 桶:坐桶也叫“坐火桶”,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特制的类似桶形状的凳子,最下面内置了装着炭火的金属盆,盆中覆盖一层碳灰。一到了冬天,一定要坐火桶,火桶不光可以暖暖手,暖暖腿,还可以小心地把脚放在上面烘烤。

最有趣的体验,可以烤红薯、烤洋芋、烤毛芋,放在炭火中,等整个身子都暖了以后,它们也烤熟了,边吃滚烫的红薯,边烤着火,在这寒冷的冬季,应该是最美味的体验了。

十一、灰 桶:改革开放之前,农村造土房以及一些土建工程,都是用到“灰桶”,“灰桶”就是建筑灰桶。

“灰桶”虽然是木制的,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所以“灰桶”的构造需要优质木材料,也比较笨重。

那时的农村房子都是土木结构,墙体都是泥土。为了牢固、美观,墙的两面一般要粉刷一下,以及建个锅灶等等都需要黄金泥、稻干茎泥,这些施工都少不了“灰桶”的搬运。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建房都是砖混结构,木制的“灰桶”被优质、耐用、轻巧的塑料灰桶所淘汰。

十二、菱 角 桶:过去农村生产队,在池塘里养鱼之外,为了多种经营发展了种养业—菱角。它是水面作物,菱角禾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长出菱角。

菱角成熟之后,就需要用菱角桶去采摘。菱角桶,直径约1.2多米,高为30-35左右,材料全部都是优质杉树,轻巧,浮力又大相当于一只小船,可以载一个大人进行作业,并漆上桐油,防止漏水。在我们永康主要用于池塘采摘菱角,少数地方有人用来撒网捕鱼。目前,菱角桶已经基本消失。现在农村的菱角种在水田里,采摘菱角也不需要菱角桶了。

十三、蜂 桶:蜂桶,顾名思义与蜂有关。它与人工养蜂的蜂箱有区别,蜂箱是方的,蜂桶是圆的。蜂桶内部的构造怎么样,我也没有看到过,它是专门放在深山老林,吸引野蜂而产生的蜂蜜。这种蜂蜜比人工养殖的要贵一些,对农民来说也是一种格外的收入。这种蜂桶本来就不多,如今,爬山的时候偶尔还看到类似的蜂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