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降龙罗汉下凡世

济公传奇 王钟亭 1038 字 11天前

释迦牟尼佛又接着说道:“降龙文兴你过来。我涅盘入灭进入佛国净土后,你好生修行,他日转世于震旦的宋朝年间,在那个时代救济世间人。”

降龙罗汉闻言,点点头。

之后,大地六种震动,天空彩霞布满,天人散花,释迦牟尼佛入灭。

释迦牟尼佛涅盘自动发出三昧真火,火化佛身,火化后出现了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结晶体,称为佛陀舍利,有八万四千多颗。印度各国国王纷纷领取舍利,并建塔供奉起来。阿难尊者与五百位得道罗汉尊者结集佛经,分类三藏,佛教在印度盛于一时,后有一国王灭佛,佛教转世于中华震旦弘扬。

降龙罗汉回想着释迦牟尼佛的最后的遗咐:“以戒为师,以法为师,首行大度,领悟色身的无常,才可以见到大道。想到此处,降龙罗汉不自觉的落下眼泪,虽然 阿罗汉是到达了无生烦恼的得道境界,已经断除了世间的种种疑惑和烦恼,但是此时此刻他也以,为释迦牟尼佛的入灭而感到悲伤。

降龙罗汉 依照释迦牟尼佛的嘱咐留在了人间修行,很多时候会幻化成乞丐的样子四处化缘,为众生广种福田。降龙罗汉遇到八位凡人,七男一女,他用佛眼看到了他们的将来,他们分别就是以后的八仙:铁拐李(李玄)、汉钟离、张果老,蓝来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两个大劫以后,八位仙人后来会 修成佛道,分别是南无明焰佛,南无华妙佛,南无华氏佛、南无善宿佛、南无导师佛 ,南无大臂佛.南无大力佛、南无修药佛. 。

降龙罗汉尊者在鸡足山拜访正在入定的迦叶尊者。 迦叶尊者入定变化化身,明白了将 来佛法要在中国发扬广大,所以必须先在中国以分身为另一个身份去讲法。迦叶尊者的化身就是老子,道教祖师,后来修成神仙成为了太上老君,后来度化了铁拐李成仙,然后是吕洞宾等八位仙家。乌海龙王找到了降龙罗汉,问了一些事情,你道这个龙王和降龙罗汉有什么样的因缘?原 来在古印度的时候,在一座大海中,有 一位龙王,发大水淹了印度截国,偷走了 佛经。后来文兴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了佛经,于是有了降龙罗汉这个称号。降龙罗汉因与乌海龙王不打不相识,成了朋友。

降龙罗汉和布袋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探手罗汉、长眉罗汉、骑鹿罗汉、静坐罗汉、伏虎罗汉,骑象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托塔罗汉、笑狮罗汉、托钵罗汉、挖耳罗汉,共称为十八罗汉

降龙罗汉虽然修行百年,但是始终没有得到究竟正果。于是他飞往了普陀山紫竹林去请教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问道:“降龙罗汉,你来到普陀山有什么事吗?”

降龙罗汉合掌道:"禀观世音大士,我修行百余年,不知道为何仍然未得道于上果,请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明示。

观世音菩萨听了降龙罗汉的一番请示后,微微的用上眼睛,入定观察,然后回答道:"降龙,今生你虽然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但于大乘法位无法更胜一等,是因为你的前世曾经种下了七次的因缘,这些因缘多是你曾许下未履过的承诺,

如果要从小乘罗汉果进阶大乘尊菩萨的 道路,你必须下凡重新转世在人间七 兴世,救度八万劫以前欠下的情债,用佛法感化的你前世之妻,和曾经为你挡剑而死的白衣少年,也圆满佛陀曾经对你的教化。”

降龙罗汉听了,点头道:“多谢观音大士指点,只是我将要去何处转世。

观世音菩萨回道:"你已经是个断除疑惑烦恼的阿罗汉了,你有法眼、慧眼, 清净眼,可以去了解,这些你慢慢去领悟吧,无机不可泄露太多,你好自为之。”说罢,观世音化为一道 金光飞回了普陀山潮音洞洞府中。降龙罗汉在人间共转生六次,这一次将是他最后一次转世。

南宋年间,南宋赵构皇帝被金人所逼,到处奔窜于江浙一带。1131年,宋高宗赵构以当时的越州作为临时首都,改年号为绍兴,寄托"绍徘中兴”之意,并把越州改名为绍兴,绍兴由此得名。

天台山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李茂春很是担心自己的家业无人继承,于是和他的妻子王柳眉去天台城北的国清寺去求子。经过了山门,弥勒殿,雨华殿来到了大雄宝殿之中。李茂春的妻子王柳眉已经三十六岁了。她看着高贵庄严的佛菩萨塑像和五百罗汉小像,心中甚欢喜。就在她观赏间,五百罗汉像中的降龙罗汉像突然间发出了淡淡的金色光芒照耀在她的脸上,降龙罗汉像突然从殿上掉落了下来,跌倒在了王柳眉的左脚边,主持和尚将其像拾起,面带笑容。柳眉疑道“罗汉降龙显圣?希望能喜得贵子。”于是与李茂春往功德箱里放了香油钱,欢欢喜喜地回家了。

那个时候,降龙罗汉已经化成胎气从李茂春的妻子的左肋进入她腹内之中。李茂春之妻王柳眉回家数十日后便发觉有孕在身。于南宋绍兴元年初的八月初八生下了一名男婴。

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室,香气满屋.国清寺的住持高僧堂主慧远来到了永宁村李府道贺李茂春喜得贵子。慧远道:“恭喜李员外喜得贵子:李茂春将孩子抱给了慧远大师看,说:“这孩子一看到大师就笑,与大师有缘,大师就为他取个名字吧。”

“阿弥陀佛,李员外广修善行,这孩子又与佛门有大因缘,就叫修缘好了。”慧远和尚对李员外说:“谢大师赐名,那就叫修缘,李修缘。”

襁褓中的婴孩听了,咧开嘴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