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冯守华举家回国,到吉林大学化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993年10月,冯守华担任无机水热合成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4年,冯守华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入选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2001年,吉林大学院系整合,冯守华担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首任院长。
2005年,冯守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冯守华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回到吉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学生授课的过程,也是他对知识不断梳理和深入理解的过程。
教学相长,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能够激发新的思维火花,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例如,他将国外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传授给学生,这种知识的交流与碰撞不仅有助于培养优秀的学生,也对他自身的科研理念和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学工作使他能够培养和发掘优秀的科研人才,为他的科研团队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他所培养的学生在日后可能成为他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或者在相关领域独立开展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这种人才培养的成果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团队支持。
担任无机水热合成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以及后续的相关领导职务,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资源。
在重点实验室,他能够组织和开展大规模、系统性的科研项目,汇聚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共同攻克科研难题。
这使得他的科研工作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开展,加速了科研成果的产出。
作为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他在学科领域内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能够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组织和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国际舞台,提高了我国在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例如,他作为会议主席主持召开了第八届中国国际固体化学研讨会和第七届国际水热反应研讨会,为扩大该领域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
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入选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充足的科研资金使他能够开展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项目,购买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材料,吸引优秀的科研人员加入团队。
这为他在科研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他能够更加自由地开展科研工作。
这些荣誉和称号是对他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高度认可,也使他感受到了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这种认可和责任感激励着他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科研成就,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担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首任院长,使他能够从学院的层面进行学科规划和资源统筹。
他可以根据学科发展的需求,合理分配资源,优化教学和科研团队的结构,推动学院整体的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为他个人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学科环境和支持。
作为院长,他能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倡导团结、求实、向上的治学理念。
这种积极的学术氛围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创新思维,形成良好的科研团队合作精神。在他的领导下,学院不断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骨干和带头人,为我国的化学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院士科研之路
冯守华是我国着名的无机合成材料专家,长期从事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冯守华院士深入研究了新型微孔晶体的自发成核晶化动力学模型,揭示了沸石分子筛的生成机理,为新型微孔晶体的制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冯守华院士成功合成了多种新型微孔晶体化合物,突破了传统微孔晶体的四面体化学概念,以中国的英文字头“c”命名。
例如,合成的硼铝酸盐是最新发现的含主族元素的微孔晶体之一,使人们重新认识微孔晶体的 Bronsted 酸性质,为微孔晶体在催化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该研究团队也因在新型微孔晶体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了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冯守华院士结合水热化学与固体化学的原理,成功开发出特种混合四-六配位结构微孔快离子导体。
这种材料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性质,为离子在其中的快速传输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快离子导体的基础上,冯守华院士进一步开发出具有理想化学传感性能的复合传感材料。
该材料在高温下对水蒸气和氧气的敏感性能符合理论能斯特方程,为化学传感领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并且通过掺杂和非化学计量的协同控制策略,对快离子导体的性能进行了优化和提升,制备出的空气稳定的石榴石基超离子导体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在复合氟化物温和水热合成研究中,冯守华院士提出了复合氧化物和复合氟化物水热合成路线制备的无机螺旋链结构,具有左旋链和右旋链共存于同一晶体的特点,为无机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