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从山东烟台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海洋贝类专家包振民

院士之路 钩藤草 1930 字 2个月前

2005年5至2007年5月,包振民任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部学部副主任。

2008年10至2016年12月,包振民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贝类现代产业化技术体系育种室主任、扇贝育种岗位科学家。

2007年,包振民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1年,包振民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院长。

2017年,包振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包振民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一定的影响。

包振民院士自1982年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这一决定为他提供了长期且稳定的学术环境,使他能够深入海洋生物学领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从海洋生命学院副院长到学部副主任,再到贝类现代产业化技术体系育种室主任和扇贝育种岗位科学家。

这些职务的变换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让他在不同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和管理能力。

作为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包振民院士成功领导并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这种领导经验不仅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也为他后来承担更大的科研任务奠定了基础。

在贝类现代产业化技术体系育种室的工作中,他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这种将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实践,使他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影响力。

包振民院士在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领域取得了显着的学术成就,这些成果不仅为他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和认可,也为他后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小主,

随着学术成就的不断积累,他包振民长期从事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励,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肯定,也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由此可见,包振民院士的从业之路,使他能够在海洋生物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并最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科研之路

包振民院士是我国着名的贝类遗传学与育种学专家,长期从事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包振民院士带领团队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BLUP(最佳线性无偏预测)贝类育种技术系统,这一系统推动了我国水产育种技术的发展,为贝类 遗传改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包振民院士团队还突破了多项低成本、高通量基因组学新技术,并率先将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到水产动物育种中,育成了国际上第一个基因组选择的水产品种。

这一成果不仅提高了育种效率,还显着提升了水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包振民院士团队还绘制了扇贝全基因组精细图,这一成果阐明了一批重要性状的决定基因和调控机理,使我国的贝类遗传学和育种研究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

此外,包振民院士团队还开发了系列低成本、高通量的基因分型前沿技术,这些技术为水产生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降低了育种成本,提高了育种效率。

最后,包振民院士通过系统评价我国扇贝种质资源,结合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育成了多个扇贝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不仅具有优良的生长性能和经济性状,还改变了扇贝养殖依赖野生苗种的局面,推动了扇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之路解码

包振民院士在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