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抽耳光,破纪录

叶晨从去到阿美丽开始,就已经着手了自己的布局。他先是在开曼群岛注册了自己的资金账户,然后把这些年积攒下来的个人资产全都转了过去,接着又在二零零一年九月份的时候,做空米指大幅获利。叶晨利用这笔资金,在那边采购了不少的先进医疗科研器材,通过各种渠道运到了阿三国。

二零零四年的时候,叶晨提前结束了自己的学业,回到了国内,利用手头的资金,注册开办了晨曦医药公司和研究所,开始了靶向药方面的研究。

叶晨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早就已经利用自己存储空间的便利,斥巨资购买了多种靶向药样品,之所以进行之前这么繁琐的布局,其实说白了也就是为了抄作业罢了。

世界制药行业是一个极度垄断在西方国家的特殊行业,大多数新药和特效药,知识产权都集中在欧美那些大型医药企业手里。这些企业长期对华夏这样不符合西方价值观的国家实施严格的技术垄断,也不授予华夏制药企业某些最新药品的生产许可证。因此不少特效药在华夏售价非常高。

小主,

如果没来到这个世界也就罢了,既然来到了这里,叶晨自然是要撅那些国际药企的祖坟,走他们的路,让他们无路可走。在这方面阿三们做的就很不错,所谓的“阿三仿制药”,指的是在“剂量、安全性和效力”这三大医学指标,以及“质量、作用和适应症”这三大临床指标上,具有相同能力的药品。

与仿制药相对的,便是专利药。谁最先研制出了相应的药品、谁最先收获了专利、获得了专利保护,谁就拥有了专利药,一般而言,专利药的专利保护期长达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其他任何企业不得仿制,否则面临的将会是不可承受的天价罚单和国际社会公信力的丧失。

研制一种专利药,平均就要花费十数年的时间,投入资金至少数亿美元。成千上万名科学家在日夜奋战、筛选数万种化合物之后才能将其勉强确定。此后更是漫长而充满危险的临床试验阶段——“试药者”是这个阶段的主力军。如此种种,一款新药才能获批上市,流入市场。

如今,全球各大跨国制药企业的手中都牢牢地握着上百种专利药的清单,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一旦过了专利期,专利药的身份就变了,成为了“原研药”。在人类医学兴盛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原研药”和“专利药”一直唱着二人转,出现在各大药房和医院。

叶晨之所以会在阿三这里组建研究所,就是因为这里各种疾病泛滥,在科学分析出药物成分以后,各种成分的比例也是个大问题,所以就需要无数的试药者,来调试出最佳的比例。

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叶晨自然把目光瞄准了阿三这个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市场,因为这里有着无数的医疗“小白鼠”,全球各大药企在自己的医药研究所简直是不要太多。

别人能做初一,自己当然能做十五,而且相比那些坑害阿三的外国佬,自己的靶向药只是协调各种药物比例,好歹是有疗效的,不像他们动不动就吃死试药“小白鼠”。

叶晨亲眼见证了辛夷当初患上肾细胞癌一起的窘迫,如果没有他的插手,恐怕辛夷早就重蹈覆辙,没等到当初博士毕业,就已经殒命了。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病患的艰难可不是说说的,因为吃不起药而一命呜呼的人简直是太多了。

举个电影里出现的最简单的例子,瑞士诺华生产的格列卫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盒价格两万三千元,而阿三仿制的特效药只需要二百元。足足百倍的差距,能让无数的患者活下来,这种积德行善的事情叶晨自然要去做。

辛夷和妖刀从协和毕业之后,经过叶晨在阿美丽铺路,他们俩也双双去了华大,跟妻子赵英男成为了校友。叶晨之所以会把他们也一起带过来,最主要的就是不放心辛夷的病情,担心相隔的距离太远,很多事情鞭长莫及。

辛夷、妖刀两口子从华大毕业后,也和叶晨一起来到了阿三国,在叶晨的研究所里,开始从事各种靶向药的研究。他们俩也不是忘本的人,心里很清楚当初辛夷的生命可以说都是叶晨救下来的,所以宁愿放弃外面优厚的待遇要跟着叶晨。

叶晨自然也没亏待了他们两口子,给他们的薪水要远远同类型从业人员,而且各种生活上的福利数不胜数。最终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已经开发出了十余种各品类的靶向药,并且在国内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还通过知识产权局国际局提交PCT国际申请。

叶晨的这一举动,可以说领先无数欧美的各大药企,狠狠地抽了他们一记耳光。有二十年的专利保护权在手,他们哪怕是已经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此时也不得不被迫停摆。

损失了无数的财力和人力不说,以后想要在本国生产同类型的靶向药,必须低下腰来向叶晨所属的晨曦制药来购买专利使用权。所以协和作为叶晨的母校,基于他在制药方面取得的重大建树,向中科院帮他申请了院士头衔。

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的记录保持者,是毕业于华东工学院的卢珂。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出炉,备受关注的青年才俊卢柯成功当选,此时他年仅三十八岁,是最小的院士,一时学术界无比震动,谁也没想到七年后这个记录被刷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