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章 高精度穿刺

外科教父 海与夏 1613 字 2个月前

模拟穿刺和精确的导航,加上苏医生的天赋和经验,穿刺一次到位,经过椎弓根,在最佳的位置,突破皮质,骨性通道走完,前面就是目标--神经根鞘管。

一步到位,没有任何失误。

苏青云的儿子果然名不虚传,于教授关注整个穿刺过程,不得不佩服人家把儿子培养得出类拔萃。

即使没有苏青云的帮助,苏南晨进附一也完全够资格,协和八年制,那是全国学医含金量最高的学历。

何况苏南晨是当年南都省理科高考状元,以状元的身份进入协和的,对苏青云,无论从科室的学术地位,还是他个人的成功,于教授自行惭秽。

穿刺针拔出,鞘管留在里面,细的空心穿刺针从穿刺鞘管里穿出,针尖碰到了神经根鞘管,即使有导航,这也是极高难度的操作。

后生可畏!大家一致认为。

针尖准备刺破神经鞘管,进入鞘管里,这一步不是导航可以帮助的,必须凭借手感。宋子墨坐在旁边,苏南晨果然不愧是跟温仁涛齐名的明日之星,与他父亲无关。

针尖刺破胸2神经根鞘管,微导管带着弹性导丝,从空心针管里进入鞘管,露出一点点,但是却难以继续前进。

穿刺在最后一步置管受阻了。

苏南晨皱皱眉头,因为肿瘤组织的侵犯,鞘管和神经束膜粘连,现在要进入鞘管的导丝是弹性的,设计的初衷是适合鞘管和神经之间的自然间隙,但是现在这种间隙因为粘连不存在了。

再次推进,导丝在图像上呈现弯曲,无法突破粘连。

苏教授起身看屏幕上导航图片,穿刺过程完美,但最后一步受阻。

他相信苏南晨可以应付,苏南晨也没有慌张,停下操作,思考解决的方案。

术前他已经考虑到粘连,要解决这个问题,要调整穿刺针的角度。

穿刺针现在几乎垂直神经走向进入的,需要调整针尖的角度,让针与神经走向呈现一定的角度,这样导丝可以以更好的方向去突破粘连。

就像劈木头,横着劈,非常费力;竖着劈,一斧头就能劈成两半。

导弹打到茶杯就不错了,还要求从特定的方向击中茶杯,这就难上加难了。

能够调整的范围非常小,骨性隧道的直径本来就细,更细的穿刺针有调整的范围,但是很小。

退出导丝导管,重新对神经根鞘管进行穿刺。

苏南晨对脊柱的解剖非常熟练,年纪轻轻,刚刚三十岁,就积累了上百台脊柱侧弯的手术经验,这是非常罕见的。

他手感很好,针尖稍微调整,角度便呈现出来,但是针尖刚刚触到神经根,一推进,居然滑开了。

“角度不准,调整十五度才行。”

杨平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