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从床头的袋子里拿出X片和CT片,张教授戴上老花镜,借着自然光线,指着片子说:“下肢和上肢最大的区别是下肢要负重,任何下肢骨折,要早期下地,必须要有骨性支撑,也就是越压越紧,内植物只是辅助,不能越俎代庖。最简单的胫骨横断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以前德国佬做,上午手术,下午就走路回去,吓得我们不敢说话,我们做要六到八周才敢部分负重,术后3个月才完全负重。最初我们以为是材料问题,后来才发现主要问题不是材料,而是骨性支撑理论,它们的交锁髓内钉采用了纵向滑动孔,横向锁死,纵向滑动,这样骨折端自动加压,负重反而成为有利因素,越走骨折愈合越快。”
杨平认真地听,张教授继续说:
“这个骨块要拉出来,这几块必须解剖复位,这块要有钢丝和钢缆,现在骨折手术一上钢丝,就认为是落后,不用钢丝,就高大上了,手术不是赶时尚潮流,要有自己的思考,医学要前进,但新的东西不一定就最好,需要时间检验。你上次的肱骨下端粉碎性骨折,使用钢针和钢丝就完成得很好,整个复位固定顺序安排,肯定花费了不少心思。”
“我觉得骨折复位固定的顺序,里面学问太深奥,绝非简单过程,就犹如盖房子,不是简单的砖头累加,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杨平说出自己的感受。
“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很不错。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多东西看表面,好像很简单,研究进去才发现,十分深奥复杂。就像魔方,看表面,好像就是掰来掰去,其实如何复原,顺序如何安排,是一门大学问。”张教授放下片子。
杨平把片子收起来,张教授说:“外科医生,尤其骨科医生,要有一项重要的能力--空间想象力。在脑海中要有立体的解剖构建,这个构建要是精确的具体的,下棋的可以下盲棋,我们外科医生要能在脑海中做手术。闭上眼睛,能把手术在脑海中过一遍。拿纸来!”
杨平把移动桌推过来,架在床上,放在张教授的面前,锁稳。再从床头柜的抽屉里拿出白纸和中性笔。
老爷子用中性笔在白纸上,开始勾勒起来,不足三分钟,一个髋关节的图形跃然纸上,他自己的骨折完全被画出来了。然后又在另一张纸上画出复位固定后的图。图像极为逼真精细,立体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我们那个时候,要掌握画图的技术,现在的医生,找不出会画图的了,如果你需要,我有一些绘图的手稿,你拿去看看。”张教授放下笔。
杨平被他震惊了,难怪全院都怕他。不是他喜欢骂人,而是大家真达不到他的要求。桌子上的两张图,杨平拿起来,完全不输那些西方写实派的画家之作,逼真细腻令人瞠目结舌。这画还不是平面的,是立体的,仅仅一只黑色的中性笔,居然把立体感表现的如此完美,这种水平完全可以去街头表演立体画了。
“吃惊吧?要是彩色的,你以为纸上摆着关节模型和钢板螺钉呢,简单的线条组合,可以达到如此境界,医学为什么不可以?我自学了现代3D绘画后,再结合医学绘图,才有这种3D绘画的技术。”张教授笑。
杨平对张教授的绘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前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他收起两张纸:“这两张纸送给我可以吗?”
“本来就是画给你的,你拿去研究一下手术过程吧,口有点渴,补液的组合不太对呀。”张教授说。
杨平赶紧倒一杯水,床头柜上有棉签,用棉签浸湿,再帮张教授的嘴唇涂抹一遍。
“等下手术,你让人搞个平板,连接手术室的视频系统,全程我要自己看着。”张教授叮嘱。
杨平说:“我让人现在就准备。”
“你去准备吧,我休息一下。给别人做了一辈子手术,现在轮到自己了。”
“记住,明天我就要下地走。”
杨平走到门口,张教授不忘记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