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损有余而补不足

春秋我为王 七月新番 1725 字 2个月前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也。”

以此为开篇,就在这片邺城郊外的麦田里,计然向赵无恤吐露了让赵氏安然度过灾年的计划。

“人之性命不过数十年,必先有所积蓄,以备灾异,方能安然无忧,家国亦然。一旦遇灾,若处理不好,轻则人民冻饿致死,重则邦国离散,社稷易主。然而夏禹之时,天下接连九年遭遇洪水,而百姓没有流离失所;商汤之时,天下接连大旱七年,而百姓没有因此饿死于道,这是古之贤人能提前预料灾异,并储备充足的缘故。”

计然指着丰收的麦田粟地,给赵无恤算了一笔账:在这次丰收后,赵氏的各郡府库里,邺地将有一年半余粮,河内有三年,长子也有两年,这是因为过去几年这三地没有大规模用兵的缘故,只是邺城移民有点多,消耗了不少。而数次出兵的太原只有一年积蓄,东阳是一年半,贫瘠的代郡和河间更只有半年,新归附的上郡处于羁縻统治中,没有算进去。

这就是计然之前所说的“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赵无恤的士兵不是不吃不喝的陶俑,每一次动兵,都意味着耗费大量粮食。这也是赵氏过去三年,只小规模动兵,没有打举国之战的缘故,无他,粮食不足而已。

至于连年作战,几度征召民众的魏、韩两家,赵无恤估摸着,安邑和虢城能有一年余粮就要烧高香了。

不过若真如苌弘所预料,灾异一来,大家都逃不了。

赵无恤皱眉道:“如此说来,若整个冀州(两河之间曰冀,包括山西)都遭灾,太原、东阳、河间、代的粮食就有些捉襟见肘了。这样,从今日起开始削减耗费粮食的大工程,如开凿太行各隘口陉道可以稍后放放,再以河内之粮移于各郡府库,如何?”

“这只是节流,对于各郡而言,只怕是杯水车薪。”

计然指着远处一片水田道:“赵氏的粮食,就好比这水田里的水,再怎么节约,太阳暴晒下也有干涸的时候。所以除此之外,还得疏通调整,还得开源,挖开田埂,让别处的水流进来。”

“如何调整?还请先生说说。”

“其实很简单。”计然笑道:“谷贱则伤农,谷贵则伤末……”

……

“粮食是有一定价格的,以赵氏五铢钱为准,二十钱一石太贱,九十钱一石则太贵。谷物价格太高打击了商贾,让彼辈雇不起工,转运的货物水涨船高奇贵无比,由此导致市肆萧条,赵氏少府的税收就会下降。若谷物价格太低打击了农民,农民就会荒芜土地,就会闹饥荒,老朽身为治粟内史,也无法完成上计。遇上灾异,更是雪上加霜,可能会导致民众外逃。”

赵无恤点了点头,这就是后世魏惠王”河东灾、河内灾……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这个疑问的由来了。多国并存的情况下,百姓在此国活不下,完全可以越境跑到别国去谋生,反正地广人稀,别国政府也欢迎。不像后来,到处都是同一个官府,流浪还会被镇压,就只能揭竿造反了。

赵氏现在的官制,已和晋国原有的完全不同,反倒像是秦汉九卿制度,许多官位连名字都一模一样。赵无恤已任命计然从邺城令升任“治粟内史”,属官有太仓、籍田、农丞、平准、均输等,一如其名,管的是经济的重中之重农业。

经济部门还有“少府”,交给了精通数学的计侨,掌工商,以及钱谷金帛诸货币铸造,收入归入赵无恤私人小金库里,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计然身为治粟内史,在其位,自然要谋其政,赵氏领地广阔,他也能将生平所学所悟一一施展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