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么想就对了,谁说那西边不能成为第二个沈家村呢?
我看那边虽然背靠房山,也有几个小土坡,但平地还是不少的,咱们慢慢把那些地都买到名下,那地就咱们说的算。”
这时候不少人也琢磨开了,原来老三是看中了那边地啊,不是迫不得已才答应的,心里也畅快了不少。
其实他们不知道沈知秋在知道那边的情况后,真就打算的挺长远,只是还没来得及和大家说,也怕大家表现的太乐意,在让唐家村的人给他来个坐地起价。
不过沈老太爷还有自己担心的问题,出口询问沈知秋:
“小三子,那西面全是荒地,今年就算咱们所有人开荒又能开多少,还有就是开荒的土地,第一年还种不了,得多养一年,这....”
沈知秋懂了,在古代很多人快活不下去的时候,都不愿意去开荒,
最大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开荒成本太高。
这就要从奴隶制社会的时候说起,当时社会实行的是井田制。
所谓井田制,就是指将一块田按‘井’字划分为九块。
其中八块,分别是由八家人各自耕种。
还有一块,则是由八家人共同耕种,所得的粮食作物交给公家。
在井田制的体系下,天下所有田地,从法理上来说,都属于天子或者诸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实说得就是这件事。
按照井田制的规划,公家那一块地的粮食产出,就相当于是百姓租用天子土地,缴纳的租金,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向国家缴纳的税收。
井田制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土地公有。当时的所有土地,名义上都属于天子或者公家,私人是不能进行买卖的。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自然没有人愿意去开荒。因为就算成功开荒,开出来的田地,也是公家的,要被拿去充公。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冶铁技术的逐渐成熟,导致铁制农具开始大规模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