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玄铁的磁化效果远高于常铁,赵青尝试性地在一根玄铁细针上施加了高达数十特斯拉的强磁场,相当于地磁场的百万倍,希望玄铁能反过来增幅磁场的强度。
然而,当她在进行这个试验的时候,却很快注意到在磁场超过某一个临界点的瞬间,细针倏然产生了巨大的电流,将压入针内的磁场完全排斥在外。
意识到这个变化跟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颇为相似,也就是“迈斯纳效应”,赵青保持着细针周边环境中的强磁场,感应到针内电流似乎确实是无损耗的,达到了无电阻的超导状态。
当她注意到这个现象,不再维持磁场,细针内的感应电流也立即消散,电阻恢复到了玄铁正常状态下比大多数金属都高的水平。
磁场诱导的超导?传说中的室温超导体?赵青心中微惊,知晓玄铁材料的这一种特性,代表了超乎常人想象的意义。
虽然对超导的研究了解不多,但她也听说过,前世的超导磁体、引擎和线缆,都必须用液氮或液氦冷却到远低于零度的温度,没办法大范围应用。
实际上,对于玄铁寒铁等前世没有的稀有金属,赵青早已尝试着将其降至超低温,研究它们是否有着超导的特性,如果这个临界温度不是很低,或许可以在实战中用得上,在武器上加持强大的电流攻击敌人。
不达,经过多次试验,她确认这几种灵金的超导温度均低于零下260度,超过了正常情况下太阴真水可制造的最低温度,只有特殊手段才能达到,便没有继续研究下去。
谁又能想到,玄铁居然并不需要极低的温度,而是能在常温常压下,仅受到强磁场的作用,就能化作一种新的超导体材料,在超导领域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而且细观其在强磁场下的情况,能承受的最大电流估计相当惊人,远远超过一般的超导材料,不会因为承受了大量电流而强行退出超导状态,重新出现电阻。
由于进入超导状态的条件简单,甚至是它本身在通过电流时就能产生的强磁场,只需将两根玄铁导线隔着一段距离布置,就可以通过短时间的磁场长久激发,后续等于零条件维持。
知道超导体的本质与电子的状态息息相关,赵青推测玄铁蕴藏的元气,对电子产生了某种量子层面上的影响,从而初步建立了其内部元气与金属原子、电子嵌合的模型;
不过在真实性上,由于没有检验的手段,完全属于理论假说,大概也就汤姆逊葡萄干原子模型的水平,尚需多次改进。
由于以前看过的知识有限,她不知道玄铁在超导体的类型中应该属于罕见的重费米子超导体,其电子由于集体行为具有很高的有效质量,甚至可以超过质子的质量,电子比热系数和静态自旋磁化率均超过常规金属上千倍。
因为外层电子的特殊性,原子的半径也随之被压小,这就是玄铁的密度如此之高,耐高温能力格外出众的原因之一。
更简单的来说,就是电子特别“重”,其在低温下呈现出反铁磁基态,当成分、磁场或压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体系则向费米液体基态或超导基态转变。
而由于元气的稳固约束作用,起到了等同于重费子金属在低温下所受的效果,促进了电子自旋与磁性的涨落,才令玄铁在外界磁场突破一个临界值的时候,转变为了超导材料。
总而言之,在取得了这个重大发现后,赵青立即决定想办法将其用在不久后的神兵炼制上,并为此设计了一项利用长达上百里的玄铁超导线缆,从大气的电离层处导下电流,作为铸剑炉额外能量来源的新计划。
而刚才她编织的那根玄铁丝线,正是该计划所用的材料之一,到时候将被她用特制箭矢发射到上百里的超高空,化为接天连地、引下高层大气中数十万伏“雷电”的工具。
超导体的超导状态并非永久存在。当电流密度超过一定值时,超导体将失去超导状态,电阻将重新出现。超导临界电流密度的大小取决于超导体的材料和制备工艺。一般来说,超导临界电流密度越大,超导体的应用范围就越广。
但这里的玄铁可承受的电流几乎没有上限,比普通超导体高出上百倍。
碳化钨能超导其实有理论可循,毕竟费米简并是超导现象的基础:
2016年4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翁红明、方辰、戴希、方忠预言在一类具有碳化钨晶体结构的材料中存在三重简并的电子态,其准粒子就是一种新型费米子——三重简并费米子。此后,该研究所的实验物理学家石友国研究员、丁洪研究员、钱天副研究员等迅速制备出实验样品,并在上海光源等进行实验测量,发现结果与理论计算高度吻合,首次实验发现了这种新型费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