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手中的分析报告看了一会,他抬头问道:“这个问题影响大吗?”
翁筠宗摇摇头,道:“算不上很大,通过航飞数据不断进行改进就行,只是需要进行大量的风洞实验和相关的测试优化。”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个问题不大,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那边都有相关的风洞室,找他们......”
话还没说完,他就想起了什么,接着道:“算了,找一下空军装备处的杨瀚蔀长吧,这事麻烦他帮忙安排一下,我会打个招呼的。第二个问题呢?”
翁筠宗:“第二个问题则是返航时出现的。”
“通过各种观测和探测设备,我们确认了在星海号返航脱离近地轨道进入大气层时,其机身承受的摩擦热量超过了设计之初的预期。”
“其原因是进入大气层后,过高的速度和空气摩擦产生了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聚集在航天飞机表面会对表面隔热材料造成超出预期的损伤。”
“相对比第一个问题来说,这个问题要严重不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果按照目前的隔热材料和设计来看,星海号平均每航行10-12次左右就需要更换掉机身外部的隔热材料。”
听到这话,徐川皱起了眉头。
10-12次航行就需要更换一次隔热瓦,这个数据和设计预期可完全没法比。
在设计中,星海号上的隔热材料是可以长期反复使用的,即便是有问题,应该也只是部分问题而已。
但现在,这个使用寿命急剧缩短了很大部分。
尽管对比起米国的航天飞机轨道器来说,平均10-12次航飞周期更换隔热瓦的数据已经相当优秀了。
毕竟无论是米国还是前红苏的航天飞机轨道器,每次发射着陆后,隔热瓦基本都得全部更换。
但对于星海号来说,这份数据,却没能够达到预期。
皱着眉头,徐川翻阅了一下手中的报告文件,找到了星海号航天飞机返航时的数据。
从速度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返航时,星海号最高时的速度达到了27.46马赫。
换算一下,差不多达到了9.5千米每秒的速度,都快接近第二宇宙速度了。
如果是在天气良好的晴天,无云的地面上,星海号以这个速度飞过,哪怕是在宽视距中,人眼都很难捕捉到画面。
顶多就是看到一个黑点刷的一下就从天空中过去了。
哪怕这仅仅是在返回大气层之初时的巅峰速度,后续很快就会降下来,但如此高的返航速度,产生的热障效应对于航天飞机来说依旧是个极大的压力。
尽管在设计之初就考虑过相关的情况,也做出了一定的减缓措施和手段,但很显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依旧超出了预期的阈值。
当然,10-12次航飞更换一次航天飞机外部的隔热瓦,对于一架航天飞机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尤其是星海号外部的隔热瓦绝大部分都可以做成标准件的情况下,造价更是比传统的航天飞机要低很多。
从成本这些方面来考虑,这些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但抛开成本以外,徐川还需要考虑另外一个点,那就是:‘安全性’!
过高的热障效应对于航天飞机,尤其是对于外部的隔热材料来说,是个极大的压力。
过高的摩擦温度,可能会造成隔热瓦等材料的脱落,从而对航天飞机造成极大的损伤,严重的话,重复出现航天飞机爆炸解体一类的事故并不是不可能的。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的原因是隔热瓦损坏,热气流烧穿了铝制机身,导致爆炸。
而且这也不是航天飞机第一次出现隔热瓦损坏了。
1988年的时候,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就发生了可以说一模一样的事故。
不过庆幸的事,它最终安全返航了。因为脱落的隔热瓦下面正好是一个不锈钢天线,它的耐热强度远高于铝合金。
而对于徐川来说,隔热瓦损坏或脱落造成的航天飞机安全性问题,是他无论如何都需要避免和完美的。
..........